成果情况
个人学术著作:
《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》(成都:巴蜀书社,2010 )
《戏曲文化中的性别研究与原型分析》(台北: 国家出版社, 2006 )
《性别文化学视野中的东方戏曲》(香港: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, 2001 )
《元曲索隐》(成都: 四川教育出版社, 2003 )
《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·顾恺之》(北京: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 2004 )
《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·徐渭》(北京: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 2005 )
《齐白石画语录图释》(杭州: 西冷印社, 1999 )
参与编、撰、译书籍若干:
《中国美学范畴辞典》(北京: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 1995 ; 本人撰写“美”、“善”、“真”、“浓与淡”等大、中、小词条 30 多个,约 3 万字 )
《诸子百家·现代版》(成都: 巴蜀书社, 1999 ; 其中《老子》、《论语》之释文 10 多万字,由本人撰写 )
《川剧艺术引论》(成都: 巴蜀书社, 2000 ; 该书系“八五”中华社科基金课题,撰写第三章,约 5 万字 )
《数学教学心理学》(重庆:重庆出版社, 1987 ; 本人翻译第三章,3万字 )
《四川灯戏集》(成都: 四川文艺出版社,2006, 副主编 )
《四川傩戏志》(成都: 四川文艺出版社, 2004 ; 编委、编辑部副主任,统稿及撰稿人之一 )
《梨园芳菲,川剧奇葩:振兴川剧20周年纪念》(成都: 四川美术出版社, 2002 ; 执行副主编及主体文字撰写 )
《成都文化文博词典》(成都: 四川人民出版社, 2000 ; 执行主编,负责体例设计、全书统稿,主要撰稿人之一 )
《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》(北京: 学苑出版社, 2007 ; 担任编委,负责“四川藏戏”、“羌族释比戏的发展历史与舞台艺术”之组稿和统稿,该书系全国艺术科学“十一五”规划课题 )
《四川黑水河流域民间歌舞——卡斯达温》(成都: 四川美术出版社, 2007 ; 担任编委,第五章撰稿人,该课题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批试点项目 )
《四川民间文艺六十年论文集》(成都:四川大学出版社, 2010; 担任副主编,撰稿人之一 )
《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艺术集录》(成都:四川文艺出版社, 2011 ; 担任副总编辑,主要撰稿人之一 )
学术论文举例:
A 类——
《“阴阳”词序的文化辨析》(《民族艺术》 2002 年 2 期 )
《〈归藏〉及其性别文化解读》(《民族艺术》 2007 年 2 期 )
《太极思维·性别底蕴·文化原型》(《民族艺术》 2006 年 3 期 )
《从性别视角看儒家文化的二重性》(《民族艺术》 2004 年 2 期 )
《对中国文化雌柔气质的发生学考察》(《东方丛刊》 2003 年 3 期 )
《性别理论·学术研究·当代批评》(《新余高专学报》 2003 年 1 期 )
《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》(《民族艺术》 1997 年 4 期 )
《“伯禹腹鲧”:孤雌生殖神话的换位阐释》(《东方丛刊》 1999 年 4 期 )
《哪吒神话与莲花母题》(《民族艺术》 2008 年 1 期 )
《精卫原型与中国戏曲》(《戏剧艺术》 1999 年 4 期 )
《女花脸·阴阳共体·文化原型》(《东方丛刊》 2001 年 2 期 )
《生命复活与女性崇拜:一个文学母题的跨文化解读》(《东方丛刊》 2002 年 4 期 )
《“雄化女性”、文化身份及其他:兼谈木兰故事的东西方演绎》(《南开学报》 [ 哲社版 ] 2007 年 4 期 )
《岷江上游民族民间文化考察及思考》(《四川戏剧》 2003 年 3 期 )
《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女神崇拜与族群意识》( 《文化遗产》 2011 年 6 期 )
《川西北尔玛人祭神驱邪的民间仪式戏剧》(《民族艺术研究》 2012 年 5 期 )
《川西北羌族地区的唱灯跳灯及其多元观照》(《民族艺术研究》 2010 年 6 期 )
《释比·羌戏·文化遗产》(《中外文化与文论》第 18 辑, 四川大学出版社, 2009 )
《羌族民俗文化中“卐”或“卍”字符号的多维审视》( 《民间文化论坛》 2012 年 1 期 )
《不可忽视的“小传统”:从灾后羌民迁居问题说开去》(《民间文化论坛》 2009 年 3 期 )
《民间叙事和身份表达——羌区大禹传说的文学人类学探视》(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》[ 社科版 ] 2010 年 10 期 )
《大禹崇拜在川西北羌族地区》( 韩国《中国地域文化研究》第九辑,祥明大学韩中文化信息研究所出版,2010年8月)
《羌族戏剧文化遗产亟待抢救保护》(冯骥才主编 《羌去何处: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》,中国文联出版社,2008)
《独具特色的川西北藏羌戏剧文化遗产》(《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》 2012 年 2 期 )
《秘境神舞:“卡斯达温”人神合一的意象美》(《四川黑水河流域民间歌舞——卡斯达温》,四川美术出版社, 2007)
《从地域和民俗的双重变奏中看文化心理的戏剧呈现》(《民族艺术研究》 2000 年 4 期 )
《从人类学视角再识杜甫夔州诗中“土风”》(《杜甫研究学刊》 2001 年 2 期 )
《亡灵奠祭中的生命祈盼:“烧纸钱”民俗别解》(《民族艺术》 2005 年 2 期 )
《民俗学与中国戏曲研究》(《东南大学学报》[ 哲社版 ] 2011 年 2 期 )
《戏剧研究的人类学视角》(《戏剧》 2011年 1 期 )
B 类——
《戏剧和性别:中国艺术人类学的重要课题》(被收入《中国艺术人类学基础读本》,周星主编,学苑出版社,2011 )
《舞台表演中跟女性相关的身体技术及其他者化》(被收入《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——艺术人类学视角》,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,2010年 11 月)
《跨学科视域中的戏曲性别文化研究》(《中国戏剧》 2008 年 5 期 )
《女娲神话 と 华夏戏曲》(日本爱知大学《中国 21 》第 20 辑 [ 日文版 ] ,风媒社,2004 年 8 月 )
《老子学说与本土戏剧》(《戏曲艺术》 2004 年 1 期 )
《中国戏曲的女权文化解读》(《民族艺术》 1999 年 1—4 期,全年连载 )
《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》(《艺术百家》 2003 年 2 期 )
《华夏戏曲中的男旦艺术之我见》(《戏剧》 2007 年 3 期 )
《样板戏·权力话语·女性形象》(《艺术广角》 1998 年 5 期 )
《中国戏曲·性别复调·文本分析》(《上海艺术家》 2001 年 6 期 )
《明清女性接受视野中的〈牡丹亭〉》(《东南大学学报》 [ 哲社版 ] 2007 年 5 期 )
《宏大叙事·人文关怀·性别思考——话剧观摩札记二则》(《戏剧》 2008 年 1 期 )
《论戏剧审美接受》(《地方戏艺术》 1993 年 3 期 )
《信息论与戏剧艺术》(《戏剧艺术》 1995 年 1 期 )
《戏曲艺术与大众传播》(《艺术百家》 1995 年 2 期 )
《论戏剧改编中的“误读”》(《艺术百家》 1994 年 4 期 )
《二元生存状态中的当代戏剧》(《戏剧文学》 2003 年 4 期 )
《亟待重视的戏曲边缘化问题》(《广东艺术》 2002 年 1 期 )
《当下境遇中戏曲评论角色审视》(《中国戏剧》 2000 年 5 期 )
《百年反思:世纪末戏曲的世纪初情结》(《艺术广角》 2000 年 5 期 )
《缺席和在场:先锋话题中的当代戏曲》(《戏曲研究》第 56 辑,中国戏剧出版社, 2001 )
《从地方戏看昆曲的生命呈现和历史撰写》(《戏曲研究》第78辑,文化艺术出版社,2009 )
《“精英独白”与“大众对话”: 90 年代川剧的审美选择和话语特征》(《中国戏剧》 1999 年 5 期 )
《从符码化舞台时空看川剧的审美特色》(《成都大学学报》[社科版] 2001 年 1 期 )
《亮相在民间美术中的戏曲身影》(《戏曲艺术》2011年 2 期)
C 类——
《写形·传神·体道:中国古典美学形神论述要》(《学术论坛》 1997 年 2 期 )
《“神似”语源考》(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》第 16 辑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2 )
《试析顾恺之“以形写神”的绘画美学观》(《社会科学研究》 1990 年 6 期 )
《司空图“离形得似”说的美学内蕴读解》(《社会科学研究》 1999 年 3 期 )
《论“离形得似”说对中国美学的影响》(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》 [ 社科版 ]1993 年 5 期 )
《画骨·传神·写真:杜甫的绘画美学形神观》(《杜甫研究学刊》 1992 年 4 期 )
《论杜甫的书法美学思想》(《杜甫研究学刊》 1999 年 3 期 )
《论唐代诗歌美学中的贵淡取向》(《殷都学刊》 1996 年 2 期 )
《“简”:传统画学的审美取向和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》(《审美文化丛刊》创刊号,汕头大学出版社, 1994 )
《朱光潜的美感教育观》(《学术界》 1990 年 5 期 )
《朱光潜的“人生艺术化”说管窥》(《学术界》 1989 年 1 期 )
《真理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前吗:对蔡仪先生美论中一个观点的质疑》(《社会科学战线》 1986 年 2 期 )
《马克思为何提及“美的规律”:对国内〈手稿〉美学研究的一点反思》(《探索与争鸣》 1993 年 2 期 )
《怪诞:一个艺术美学范畴》(《艺术广角》 1996 年 3 期 )
《有机整合中的双向建构:对摄影文学的美学思考》(《文艺报·摄影文学导刊》 2001 年 12 月 14 日 )
《全球化·少数民族·中华美学》(《民族文学研究》 2006 年 2 期 )
《性别、民族、中国文艺批评》(《民族文学研究》 2008 年 2 期 )
《多民族·小传统·形而下——对中国美学研究视野拓展的再思考》(《百色学院学报》 2010 年 5 期 )